香港回归20周年 在挑战中寻找香港资本市场发展的新机遇

市场洞察 > 中银国际视野 > BOCI观点 > 香港回归20周年 在挑战中寻找香港资本市场发展的新机遇

6363497612006720001401197.jpg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充分发挥“一国两制”框架下背靠内地、面向全球的独特优势。二十年间,在内地的支持和助力下,香港先后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全球金融海啸等诸多冲击和考验,经济稳步发展,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香港作为当之无愧的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国际中心,在国际金融市场熠熠生辉,展示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香港资本市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规范的市场制度、完善的司法体系、先进的商业基础设施、公正透明的监管体系、较低的税率环境。香港回归后,香港资本市场充当连接内地与外界的桥梁,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内地经济的加速对外开放过程中,不仅通过分享经济全球化和内地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而且通过发挥自身的国际化优势为内地改革开放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时至今日,凭借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卓越表现,香港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根据全球最权威的国际金融中心衡量指标——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的评选,香港和伦敦、纽约等传统国际金融中心一起排名世界前列。2017年3月的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香港稳居全球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四位,低于伦敦、纽约和新加坡,远高于上海(13名)、北京(16名)、深圳(22名)等内地城市排名。其中,在商业环境、金融业水平、基础设施和人力成本四大分项评选中,香港位居世界第三,仅在城市声誉方面位于世界第四。截至2016年底,港交所覆盖上市公司1973家,总市值24.8万亿港元,香港股票市场总市值全球排名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中国内地。2016年港交所新增上市公司126家,融资金额接近1948亿港元,IPO融资额名列世界第一。香港拥有超过200家跨国银行机构,香港银行业资产管理规模超过2.5万亿美元。香港还是亚洲除日本外美元债券市场的重要一级承销商和二级做市商所在地。

香港还是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推进的前沿阵地。2014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受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2016年年底降至6200亿元(含存款证),但仍是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存款资金池。自2007年国家开发银行在香港发行第一支人民币债券(“点心债”)至2016年底,累计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规模接近1万亿元人民币。截至2016年年底,人民币贷款余额超过3000亿元,几乎是2011年底贷款余额(308亿元)的十倍。

香港资本市场是连接优秀中国企业与国际投资者的交易平台,是内地资本市场走向世界的第一门户。从1993年第一家国营企业(青岛啤酒)获准在香港上市至今,香港资本市场已然成为中国优秀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选择。目前港股市场中,内地背景的企业有1002家,市值超过15万亿港元,分别占全部上市公司的50%和60%以上。2014年以来,“沪港通”和“深港通”已先后启动并有序发展,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债券通”北向通道开通,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日益紧密,香港资本市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配置和优化区域要素资源的优势越发凸显,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上升。

回顾过去二十年的发展,香港资本市场不断发挥自身在资金流动、法律监管、产品创新、人才吸引等方面的制度优越性,勇于创新,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为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新格局下,香港资本市场面临更大挑战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稳步复苏,资本市场宽松的流动性环境面临拐点,国际资本市场格局也有望迎来新的变化;中国经济结构面临调整升级的转型需求,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香港资本市场完全对外开放,香港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向、估值水平和市场情绪极易受到国际风险因素的影响。当前香港资本市场身处国际资本格局和内地经济结构的双重变化之中,外部冲击因素对香港的影响力和重要性逐渐上升,香港资本市场不可避免地需要应对更多挑战。

香港资本市场首要面对的挑战就是在全球宽松货币政策逐渐退出的大环境下,能否承受住全球跨境资本流动加快的外部冲击。当前内地企业受制于内地经济的调整压力,盈利能力和融资需求有所放缓,香港资本市场也面临基本面的调整压力。联系汇率制下,美联储加息进程加快意味着香港货币政策也需要随之收紧,香港房地产、股票、债券等风险资产价格面临挑战风险。从历史的经验来看,美联储升息周期,国际资本跨境流动频率有望加快,整体利率水平上升后风险资产面临的调整风险有可能成为引发资本市场大幅波动的导火索。

香港资本市场的另一大挑战是能否再次抓住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历史机遇,成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资本交易平台。当前香港高昂的人力和土地要素成本、香港本土产业结构固化和“空心化”、人口老龄化逐渐侵蚀香港的国际竞争力水平,香港自身新兴产业发展能力不足,无论是经济结构还是资本市场都亟需探索转型之路。当前港股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金融及地产等传统行业,对新兴行业的覆盖力度不够。根据港交所的数据统计,过去10年在港上市的新经济行业公司仅占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的3%,而纳斯达克、纽交所以及伦交所这一比例分别为60%、47%和14%。在香港这样一个具有相当体量的国际化交易市场中,科技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较低,既不符合当前国际资本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也不利于香港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 

香港资本市场的第三大挑战是在与内地资本市场双向融合的过程中,能否更好的发挥两地市场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协同效应。“沪港通”、“深港通”及 “债券通”等两地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为内地与香港在资本、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接下来能否发挥互联互通后带来的制度红利,实现两地资本市场的错位发展和共同扩大至关重要。

一方面,互联互通机制下面临两地监管机制和交易规则对接问题。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无论是监管机制各不相同,两地资本市场金融产品的种类和交易机制也有很大差别。而未来互联互通金融交易品种的丰富也意味着两地监管体制的统一对接,交易机制的便利完善面临更高的要求。例如两地在信息披露,投资者教育,市场服务,交易机制等方面都有待衔接,再例如“债券通”下如何实现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香港OTC债券市场的衔接也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另一方面,内地资本市场经过长期发展规模不可同日而语。两地资本市场联通后,香港资本市场可能面临对大量内地资本在进出过程中带来的波动风险。尽管当前“沪港通”和“深港通”的每日额度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大量内地资本跨境流动风险,但随着互联互通规模的扩大,香港资本市场的长期挑战依然存在。

香港资本市场还需要妥善处理内地资本市场开放带来的新的竞争关系。过去二十年,香港经济在立足内地,承接国际的过程中获得了飞速发展,享受到了内地改革开放的红利。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香港的中介作用正在面临来自内地多个开放城市和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

一方面,随着内地自贸区的成立和推广,香港贸易自由口岸的吸引力也相应的下降。内地资本市场在稳步对外开放中也在探索和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合作,“沪伦通”的设想就是其中的重要范例。

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和人民币跨境需求的上升,新加坡、伦敦等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也加速发展,在人民币存款和债券的发行上齐头猛进,挑战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的领先地位。

在挑战中寻找香港资本市场发展的新机遇

长期来看,内地经济的改革开放仍然是香港得以维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大动力。香港需要继续发挥内地与国际资本的“超级联系人”作用,主动寻找和调整在内地改革开放的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定位,加强同内地的联系,积极探索内地的发展需求,增强创新能力,配合国家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中更加璀璨的东方明珠。

抓住内地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通过探索新的发展空间来提高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随着内地资本项目和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香港资本市场的合作机会和参与机会大幅增加。在内地对外投资过程中,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家庭境外资产配置需求扩大了香港资本市场的参与主体,一方面带来旺盛的投融资、结算、财务咨询,商业服务和风险管理的需求,拓展了香港资本市场新的业务空间,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当前香港资本市场的以欧美投资者为主体的参与比例,稳定资金来源,增加对国际资本冲击的抵抗能力。  

香港资本市场需要加快自身的改革创新,巩固自己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港交所近日公布关于《建议设立创新板》的框架咨询文件,计划设立新板吸引新兴产业企业赴港融资,提高香港资本市场的“新经济”含量和国际化程度。在内地新经济崛起,香港经济结构呼唤转型的当下,香港资本市场也需要扩展其市场融资能力、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优秀企业提供融资平台,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不同类型、覆盖内地及海外的投资机会。而在粤港澳湾区城市群建设中,香港资本市场可以加强与深圳地区新一代科学技术的合作,通过将传统的金融服务与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兴技术融合,实现金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行业的革新。

香港资本市场通过加强与内地的互联互通更好的发挥协同作用,避免同质化竞争。未来内地资本市场与香港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和双向融合需要进一步加深。在交易品种上,继“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之后可以考虑通过进一步纳入“基金通”、“新股通”、“衍生品通”等创新性制度安排使推动两地资本市场规模的共同扩大。

展望未来,如果未来三地交易所进一步融合,或者在粤港澳三地的国家战略建设中通过制度安排实现港交所和深交所的部分统一融合,那么香港资本市场与内地资本市场的合并将有望打造成为一个位居全球最前列的证券市场。

香港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内地天然的紧密联系和丰富的贸易投资经验不仅和“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战略要求相吻合,也将有效的支持香港资本市场增加新的动力。2017年3月,香港成为了亚投行首个吸收的非主权意义的经济体,不仅可以辅助亚投行提供更为丰富和专业的区域投融资服务,又能更加深入地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未来香港资本市场可以成为“一带一路”的财资中心,全面发掘战略机遇,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交流,尤其是在跨境贸易、项目投融资、财务顾问、商务服务、工程咨询、工程监理、项目运营管理等方面发挥中心作用,深化与内地分工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建设。 

伴随着香港资本市场发展的滚滚车轮,中资投行也将经过不断的成长壮大,成为推动香港资本市场前进不可忽视的力量。从1997年至今,中资投行在香港的数量从最初的8家扩张到45家,中资投行的业务种类逐渐丰富,市场份额也逐渐提高,2016年香港IPO前十承销商有8家中资机构,合计市场份额37.6%。中资投行的境内优势明显,能够更好的理解境内客户需求,发挥两地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把握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发展机遇。但与外资投行相比,中资投行在国际业务创新机制、国际销售网络建设、还是国际人才吸引能力等方面还略有不足,这也是中资投行未来努力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