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察】芯片短缺缓解 内地汽车业将迎补库存红利

关于我们 > 中行动态 > 【全球观察】芯片短缺缓解 内地汽车业将迎补库存红利

楼佳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

  回顾2021年,由于芯片短缺,自5月份起整体乘用车销量同比负增长,全年同比增长6.5%,低于市场预期。展望2022年,我们预计乘用车行业将在芯片供应趋缓下在一季度实现补库存的拉动,并将持续至第二季度初。在中大型SUV、高端MPV以及强劲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推动下,我们预计2022年乘用车总销量将同比稳定增长7%至2,300万辆。若剔除新能源汽车的贡献,我们预计传统燃油车销量将小幅下滑。

  至于商用车方面,受重卡排放政策收紧与物流、基建等需求消退影响,自2021下半年以来重卡销量降幅逐步扩大,总体商用车销量同比下降6.6%。对于卡车板块,销量在连续两个月环比下滑之后,去年前五月卡车销量同比增速放缓至30.8%,全年卡车销量同比下降8.5%。展望2022年,受重卡销量(预计降幅超过20%)的进一步拖累,我们预计商用车板块将延续去年疲软态势,同比降幅扩大至10%以上。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21年新能源车总体销量同比增长157.5%至352万辆,主要受益于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推动,该板块销量持续超预期,单月渗透率更在2021年12月超过20%。我们预计2022年整体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将同比增长50%至520万辆(其中电动汽车销量为425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为95万辆)。与2021年低端和高端市场引领整体市场增长不同,我们预计2022年增长将主要得益于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拉动。

  自主品牌进一步抢占合资品牌市场份额。 2021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较2020年提升6个百分点至44.4%,为近十年来的高位。这主要得益于1)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发力;2)更灵活的供应链以便应对芯片短缺。展望未来,我们认为电气化、智能化的行业趋势将持续助力自主品牌抢占市场份额。此外,燃油车方面,头部自主品牌也在积极推出混动车型以便与主流合资品牌抗衡。

  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追赶。合资品牌加快了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上市步伐。多数产品在里程、便捷充电、智能化及定价方面不具优势。我们认为大多数合资品牌很难像过去在燃油车领域一样,在新能源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四个值得关注重大政策

  (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政府明确了新能源车销量在2025/2030/2035年占新车销量比例要达到20%/40%/50%。此外,预计混动汽车占新车销量的比例在2025/2030/2035年要提升至50%/75%/100%。

  (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在2025/2030年,L2-L3级的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新车销量比例超过50%/70%,同时L4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占当年新车销量比例超过20%,同时达到50%/将近100%的C-V2X终端新车装配率。到2035年,各类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实现在道路上的广泛驾驶。

  (三)2022年“双积分政策的潜在修订:2021年11月24日,工信部建议探索灵活的「双积分」机制,保障新能源汽车市场高质量发展。我们预计修订后的双积分计划将强调新能源汽车产品的高质量而不是单纯新能源汽车产量,这可能会对整车厂A0/A00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造成负面影响。

  (四)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缩减:根据政府下调补贴的指导方针,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将同比减少30%。但我们认为补贴减少对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影响可能有限,因为减少的金额远小于售价。此外,我们预计政府将在2022年出台高压超级充电方面的支持政策,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普及。

  强劲的换购和增购需求将推动中大型SUV和MPV的销量增长。美国新任总统对于中美贸易政策的态度将会较前任缓和,我们预计这会有利于有较高美国出口业务占比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同时,我们认为这也将有利于美系品牌在中国的销量恢复。近期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如果这一趋势延续至2022年,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将进一步缓和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压力。

  2021年12月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43,同比下降20.6%,环比上升5.9%,库存水平回升,但库存系数仍在警戒线下方。随着芯片短缺缓解,我们预计行业将迎来补库存的周期。我们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强劲增长,2020-25年新能源汽车复合年增长率为51.7%。我们预计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将达到1,000万辆,渗透率接近40%。

  重卡面临较大去库存压力

  不过,由于高库存及下游物流和基础设施需求低迷,我们预计2022年重卡板块将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尤其是在上半年。 2022年价格在15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车型将大幅增加,新能源领域竞争或将加剧。无论是对传统整车厂还是造车新势力而言,在智能化方面激进的研发投入会进一步增加整车厂的运营压力。疫情反复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信心,从而抑制汽车消费。消费升级趋势加剧,将进一步挤压低端车的需求。电动车和燃油车的促销活动亦会进一步损伤整车厂的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