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十九大报告解读

市场洞察 > 专家专栏 > 程漫江专栏 >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十九大报告解读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剖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明确2020年以后分两个阶段实现现代化目标,指出未来三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点是防范化解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实施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申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转换,强调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报告明确了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同时确立了各项政策和体制改革的重点方向。

(一)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新的历史方位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因而,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明确分两个阶段实现现代化目标

改革开放后,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提出解决温饱——达到小康——基本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在前两个目标已经实现的基础上,党又提出全面建成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在上述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第一个阶段从2020-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具体目标包括:(1)经济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3)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4)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5)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6)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体目标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指出未来三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期的发展战略,明确攻坚点是防范化解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需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根据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2010-2016年中国经济尽管经历一些波折,但总体保持相对平稳增长,2017年经济表现超出预期,全年GDP增速可能接近7%。据我们推算,未来三年年均GDP增速达到6.3%左右,即可实现2010-2020年GDP翻番目标,预计未来三年政府对GDP增速的目标将确定在6.3%左右。

从未来三年的实际形势来看,全球经济有望延续温和增长态势,通胀水平或温和抬升,中国经济的供给侧改革、结构转型和新动能释放仍将延续,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前提下,GDP年均增速料将维持在6%以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重申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实体经济是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未来主攻方向。十九大报告重申继续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并提出提升供给体系质量的重点方向:(1)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2)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4)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5)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五)明确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十九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在国企改革方面,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我们判断未来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在集团层面更多通过兼并重组,建立大型国有资本管理和投资公司,代替目前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所承担的股东职能,在低一级及以下层面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市场化经营管理和激励机制,地方层面国企改革有望更快推进。

在市场准入方面,要求全面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我们判断,未来中央政府将强化对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一方面是去杠杆政策指向,另一方面也符合预算约束硬化的改革方向。

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们认为,金融体系改革的重点是强化服务实体,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并扩大直接融资;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汇率政策将由过去两年应对波动时期逐步正常化,双向波动特征将更加明显;金融监管范围仍在扩大过程之中,未来主要关注对影子银行、大资产管理业、互联网金融和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短期整体金融监管力度可能不会放松,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仍是金融政策的底线。

(六)重申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释放进一步开放信号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预计中国未来领导层将释放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信号。主要的开放领域包括:(1)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推动双向开放;(2)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3)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4)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5)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七)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点加快京津冀一体化

结合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特点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其中的重点区域建设包括:(1)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2)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3)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和建设海洋强国。此外为了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未来将有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