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的报告为中国未来经济政策确立了总基调。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已由高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后两个十五年目标中不再设定GDP增长目标,同时增加了美丽中国和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目标;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中高端消费提升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报告明确,未来三年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攻坚点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

 

1、中长期将淡化GDP增长目标,强调平衡充分发展,着力加快转型升级创新

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理论,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转向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在2020年后两个十五年的发展目标中,不再设定GDP增长目标,意在体现社会主要矛盾和工作重点的变化。

从目前到2020年的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时期,GDP增长目标是实现2010-2020年不变价GDP翻一番。中国经济在2010-2016年总体保持相对平稳增长,2017年表现超出预期,全年GDP增速预计达到6.8%。据推算,未来三年年均GDP增速达到6.3%左右,即可实现2010-2020年GDP翻番目标。从未来三年的实际形势来看,全球经济有望延续复苏周期,通胀水平或温和抬升,中国经济仍处于结构转型阶段,供给侧改革、结构升级和新动能释放仍将延续,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前提下,GDP年均增速料将维持在6%以上,中国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这意味着,在短期内刺激增长不是经济政策的最迫切的关注点。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表现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房地产、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社会保障)有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大,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

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九大报告强调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重申“房住不炒”属性和金融监管强化态势,预计房地产调控政策将延续,未来将积极探索住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在2020年后两个十五年的发展目标中,提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具体目标,要求在航天、网络、交通、数字和智能等领域引领全球技术前沿;报告将美丽中国列入2020年以后两个十五年发展目标,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普及高中教育,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强社保体系建设(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优化养老保险投资运营、划拨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实现精准脱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一体化是重点)和振兴乡村战略(加快农村集体用地改革和农地适度规模化,提升农户财产收益和农业生产效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2、确立战略性远景目标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中长期将持续推动改革开放

十九大报告明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跨越经济转型期和实现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和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这意味着,中国将持续推进供给侧转型升级、经济体制改革、国内市场对外开放和国内企业走出去进程。

十九大报告重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侧体系质量,除“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内容外,供给侧改革的政策重点还包括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传统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中高端消费增长、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企业家精神和劳模工匠精神激励等。

十九大报告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笔者判断未来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在集团层面更多通过兼并重组,建立大型国有资本管理和投资公司,代替目前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所承担的股东职能;在低一层级经营实业的国企层面,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市场化经营管理和激励机制。考虑到社保体系不断上升压力和划拨国有资产充实社保的改革精神,可以预期地方层面的国有企业改革将会更快推进。

在市场准入方面,要求全面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笔者判断,未来中央政府将强化对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一方面是去杠杆政策指向,另一方面也符合预算约束硬化的改革方向。

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笔者认为,金融体系改革的重点是强化服务实体,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并扩大直接融资;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汇率政策将由过去两年应对波动时期逐步正常化,双向波动特征将更加明显;金融监管范围仍在扩大过程之中,未来将突出金融稳定委员会的监管协调作用,强化对影子银行、大资产管理业、互联网金融和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短期整体金融监管力度可能不会放松,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仍是金融政策的底线。

十九大报告重申“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预计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开放信号。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点包括: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推动双向开放;推动双边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协议签订;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放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3、明确短期政策重点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

十九大报告明确未来三年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攻坚点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治理。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主要是针对房地产、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和企业部门债务率偏高问题,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期房地产调控、金融监管收紧和企业部门去杠杆政策仍将延续。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中性基调,尽管流动性可能保持平稳不会主动收紧,但金融监管可能进一步趋紧,央行将强化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双支柱,银监会将进一步抑制银行体系资金脱实向虚,证监会将着力扩大直接融资支持,保监会将重点整治保险产品由投资投机属性回归风险保障属性,针对互联网金融和类金融业务的监管将显著收紧。财政政策将延续积极基调,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可能稳中略升,但针对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可能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规模已大幅下降,地方融资平台企业债务风险的市场化定价或逐步推进,广义财政体系的实际扩张力度可能有所减弱,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保持相对较快增长,但增速料将有所回落。

精准脱贫主要针对贫困地区脱贫问题,精准脱贫已成为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基本形成全党全国各部委各单位全员参与的态势,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收入大幅增长,短期内力保实现2020年按现行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脱贫中需要注意的是,既要“输血”又要“造血”,脱贫的重点在于加快贫困地区体制改革,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旅游、绿色农业或引进比较优势产业,以此促进区域城镇化和产业聚集,提升地区生产率和收入增长。例如在体制改革方面,为增加贫困地区农户财产性收入,可以考虑允许参与扶贫的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一对一试点跨区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占补平衡指标交易,调动两个积极性,引导更多发达地区的私人资本投入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生态环境问题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之一,“十三五”时期将是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最大时期。环境治理的重点是解决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治理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加快产业升级,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低效产能退出,推动技术改造,实现节能减排。例如,河北省针对产业结构偏重工业的现状,加快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去产能进程,过去几年压减炼钢产能6,993万吨、炼铁6,442万吨、煤炭5,426万吨、水泥6,778.5万吨、平板玻璃6,406万重量箱。二是加快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对传统能源替代。例如,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快北方地区清洁能源对燃煤替代。河北省针对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推进冬季清洁取暖、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关停取缔实心粘土砖瓦窑、淘汰燃煤锅炉,对散煤严格管控,将廊坊、保定的18个县设为禁煤区,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实施电代煤、气代煤工程,预计今年能完成180万户改造任务,可减少燃烧散煤480万吨。三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四是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统一行使自然资源保护、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和各类污染排放监管等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