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国际李彤:“十四五”建设开启新篇章

关于我们 > 中行动态 > 中银国际李彤:“十四五”建设开启新篇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3月5日正式召开,审议“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发布《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扩大内需、绿色低碳和安全发展正成为当前和未来经济建设的重要方向,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也就此进行了相应的工作部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十四五”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二者的发展成果关系到国家产业链供应链能否实现自主安全和稳定可控。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增加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将成为经济建设的核心主线。“十四五”期间创新发展的重点预计将围绕基础研究、企业研发投入、制造业升级和重大科创项目等展开。


科创为经济建设核心要点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十四五”期间将推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大幅增加基础研究投入。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超过2.4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10.3%,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上年增长12.6%,持续较快增速。2021年在财政边际收紧的情况下,仍安排了增速高达10.6%的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

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激励企业创新需要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2021年在延续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基础上,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预计未来通过税收激励和市场化手段来鼓励企业创新的机制安排将更加丰富和完善。

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关系到产业链自主稳定。过去十年,伴随着经济结构向消费和服务业转型,中国制造业也经历了深刻调整,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定下降的同时力争内部转型升级。吸取部分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和制造业回流困难的教训,“十四五”期间的经济工作安排特别强调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对制造业的规模、生产效率、高端程度、制造业劳动技能人口质素提出了更高要求。

货币财政政策也加大了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持,在2021年将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实施更便利的增值税安排,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预计将对未来制造业投资的稳步增长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着眼于前沿科技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是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主要包括了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等,种业自主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等多个领域。


扩内需是国家发展战略基点

扩大内需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点,强大的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保持稳健运行的底气,是能够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十三五”期间,中国国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持续提升,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坚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在2020年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经济结构向内需和消费转型提供了基础。展望未来,扩大内需战略不仅将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并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而且可以与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结合,积极改善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持续提升广大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2021年是全面脱贫后的第一年,经济工作仍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困难群体重返贫困。巩固脱贫成果可以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地区和乡村地区的内生增长动力。同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按照“十四五”规划目标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当前的60%稳步提高到2025年的65%左右。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壮大各类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020年受疫情影响,消费复苏特别是服务消费复苏相对滞后,全年社会零售额罕见负增长。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稳定和扩大消费,其中城乡流通体系,县乡消费,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都是政策鼓励的重点领域。

与此同时,配合新技术、新产业和消费升级的发展要求,将在投资领域继续推动“两新一重”建设,在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网络、现代物流和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进一步提高投资质效。


绿色低碳产业迎新机遇

绿色低碳是未来中国产业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要求。作为《巴黎协议》的重要成员,中国已经明确向国际社会做出了2030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郑重承诺。“十四五”规划也做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的发展目标,而“十三五”期间分别累计降低13.7%和18%。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全球公共问题之一,深刻地制约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国际合作是必须作出的理性选择。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开展清洁能源和绿色基建合作,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和国际社会的关系。绿色低碳和气候问题也是新一任美国政府的执政重点,是美国重建多边外交、重塑盟友关系和重返国际事务舞台的重要途径。解决气候问题,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既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诉求,也离不开双方的共同合作,可能会是中美探索双边合作的新领域。

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提出将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预计未来具体的碳减排目标、碳配额交易机制、碳减排相关投资都将加快完善和推进,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将加快建设。绿色低碳是长期的发展趋势,新能源和煤炭清洁利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以及相配套的绿色融资、绿色认证、绿色金融产品等金融服务都将迎来更多发展新机遇。


安全发展理念贯穿“十四五”

安全发展理念将贯穿“十四五”建设的全过程和全领域。安全发展不仅是指保持产业链的稳定和自主可控,还要保障粮食、能源等关系国民经济基础运行的重要资源供应稳定。未来经济建设将贯彻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增强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实施粮食、能源资源、金融安全战略。

按照“十四五”期间的规划要求,中国将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1.3万亿斤以上,提高能源综合生产能力。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将粮食产量目标放在了更靠前、更重要的位置,和经济增长、就业通胀等核心目标并行,体现了决策层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关切。

为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2021年将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推广,完善耕灌等基础设施,提高粮食单产,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等。优势品种培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先进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和其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相关领域都将成为重点的发展对象。


中国经济追求全面均衡增长

2021年,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20年的严重衰退后有望迎来复苏。中国经济最先重启,预计最先完成疫后修复。中国经济从2020年二季度恢复正增长,到四季度实际GDP增长6.5%,已经超过疫情前的增长水平,但部分涉及到社交往来和人群聚集的服务业仍继续受疫情影响。2021年,中国经济进入复苏后期,增长动能将逐步放缓,但前期复苏滞后行业的景气程度将逐步回升,经济增长的成效将更加均衡。继2020年受疫情影响罕见取消经济增速目标后,2021年政府工作恢复设定了6%的实际经济增长目标。同时,国际权威机构和金融市场普遍预期中国实际GDP将增长8%以上,预示实现目标的难度较低。其他例如就业、物价和环境发展等预期目标,包括3%的居民消费价格增速、5.5%的城镇调查失业率、1100万的城镇新增就业、3%的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等,都和2019年的疫情前水平相当,也与当前经济增长持续向好的运行态势相吻合。易于达成的经济增长目标有两个重要作用。第一是在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同时为衔接今后目标实现平稳过渡。受疫情影响,2020年到2021年的经济增速波动较大,偏离中国潜在增长水平。根据经济运行的恢复情况设定6%的经济增速目标,考虑了疫情造成的跨期扰动,也为未来经济增速规律下行进行了铺垫和缓冲。第二是为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提供了基础,使宏观政策能更好地聚焦于高质量发展。易于实现的经济增长目标降低了对货币财政支持力度的要求,有助于稳步退出抗疫特殊政策,为未来保留空间,同时有助于推动结构性改革,引导社会资源聚焦服务改革创新。


宏观政策不急转弯有的放矢

2021年货币财政政策顺应经济向好态势,向常态化、正常化方向回归,宽松力度下降,包括取消特别国债发行,降低一般财政赤字率,大规模社保减费政策到期退出,对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要求也从2020年的“明显高于去年”转为2021年的“匹配”名义GDP增速,宏观槓杆率在经历了2020年的大幅上升后预计将趋于稳定。但宏观政策仍保留了一定的扩张力度和支持规模,广义财政赤字率仍安排了6.5%的较高水平,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与去年相近,有助于保持基建投资稳定。2021年还特别维持了针对重点发展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结构性政策支持。例如财政政策继续为小规模纳税人和小微企业减免增值税、所得税负担;虽然取消了抗疫特别国债,但仍安排了2.8万亿元人民币直达地方基层的中央财政资金。货币政策也延续了大量关于小微企业融资的普惠安排。结构性政策不仅有助于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防范由于政策退出过早、过快影响到经济复苏的基础,而且能够发挥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作用,将财政金融资源更好地投入到小微企业、“三农”部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制造业企业等贯彻高质量发展新理念的领域。


2021年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后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展望2021年,中国经济有望迎来更加全面和均衡的恢复性增长,将如期实现既定增长目标,以优异的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顺利开启“十四五”建设新篇章。


原文转载自香港《大公报》“江南晓望”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