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洞察 > 中银国际视野 > BOCI观点 > 香港《紫荆》杂志 跨境金融为双循环顺畅运转提供“润滑剂”和“助推器” 文/李彤
为主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主席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在内外贸、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出入境等方面,探索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因此,金融支持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要素。对金融机构来说,打造国际化的跨境服务网络,并具有为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客户群体提供一站式的全球金融服务的能力至关重要。未来金融机构需要发挥融资中介的功能,将国内具有庞大资本需求的优质市场主体与国际上有意参与中国市场的投资资本进行有效对接,用金融力量为双循环的顺畅运转提供“润滑剂”和“助推器”。预计香港将成为未来中资企业境外融资的最重要市场,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也为香港金融机构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要求扩大国内需求和完善国内产业链,建立国内大循环主体,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将继续加快全面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现中国与世界双赢。因此,加快新发展格局对统筹协调国际国内金融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金融机构可发挥融资中介的功能,将国内具有庞大资本需求的优质市场主体与国际上有意参与中国市场的投资资本进行有效对接,用金融力量为双循环的顺畅运转提供“润滑剂”和“助推器”。预计香港将成为未来中资企业境外融资的最重要市场,这同时也为香港金融机构提供了多方面发展机遇。
▍内地企业境外融资需求将显著上升,香港金融机构可发挥中资企业和国际投资者的连接桥梁作用
未来面对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要求,内地企业资本支出、创新投入和海外并购将大幅增加,对境外融资需求将显著上升。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内地企业一方面需要加快创新升级,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更好满足内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国际化,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完善供应链布局,提高产业链地位。上述发展趋势将带来巨大的境内、境外融资需求。
随着中美贸易冲突加剧,中资企业在美国融资环境显著恶化,如何统筹境内外资本市场资源,保持宽裕的融资渠道是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预计香港将成为未来中资企业境外融资的最重要市场。香港市场的投资者以国际投资者为主,国际投资者在2018年港股代理交易中占比42%,港币实行准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在港股上市可以吸引国际资本、实现准美元融资和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港交所近年来通过修改上市规则,不断增强对中国内地企业吸引力,IPO融资规模在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居全球各大股票交易所之首。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全球货币宽松史无前例,中资企业可以利用国际市场流动性充裕之机降低财务成本。香港作为中资企业美元债最大市场,将在中资企业境外融资中扮演更加重要角色。
这方面,在港中资金融机构已经具备相当的服务能力。去年9月,中银国际在与世界一流投行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迄今全球最大的IPO——沙特阿美上市项目的联席账簿管理人,就体现了国际市场对中银国际作为民族投行的国际服务能力的高度认可,这也成为中国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成功调度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势资源的一个具体佐证。近期在京东、网易等内地互联网企业赴港二次上市过程中,在港中资金融机构也发挥了中资企业和国际投资者的连接桥梁作用。
▍内地企业购置海外优质资源面临新机遇,可提供全方位、全球化、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的香港金融机构也迎来新机遇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仍需要加强国际经贸投资和技术合作,为国内发展打造相对稳定的外部供应环境。当前内地企业面临开展对外投融资、购置海外优质资源的新机遇。世界经济正处于衰退期,海外优质资产的议价空间上升。尽管当前国际政治环境存在较大变数,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内地企业仍可积极挖掘友善的海外合作环境,适当补充海外优质资源,实现国际国内资源的有机结合。
开展海外并购面临的不确定性较高,除了需要考虑对方市场的监管约束和投资限制,中间还涉及繁琐的尽职调查工作,标的资产价值估量和大规模的融资安排等,存在较大变数和较多风险,需要专业的跨境投融资服务来保驾护航。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相对完善的海外业务布局、专业的跨境运作团队和丰富的海外资源对接渠道是向企业提供跨境金融服务,撮合境内外交易资源的必备要求。
从这个角度讲,能够为境内外客户提供全方位、全球化、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的香港金融机构迎来了新机遇。香港金融机构可协助内地企业发掘和购置优质海外资产,充分利用海外资本市场的低融资成本优势向企业提供一揽子的融资方案。
▍面对新形势下内地粮食、能源等跨境大宗商品采购需求,香港金融机构应加快构建和提高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业务竞争力
保持生产消费活动的平稳运行和安全供应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每年对粮食、能源等基础资源的需求巨大,其中部分资源受自然禀赋的约束高度依赖海外市场供应。当前世界经济和新冠肺炎疫情走势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频繁波动,加大企业跨境商品采购风险。大宗商品往往具有金融属性,利用金融产品进行价格对冲是防范风险的常规手段。
当前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主要集中在海外市场并以美元定价,国内大宗商品市场仍在持续建设中。未来,一方面需要完善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建设,开发更多的相关金融产品,满足多元化的大宗商品投资和交易需求;另一方面仍需要继续利用专业金融机构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操作经验,保持供应链稳定。这首先需要金融机构能够广泛接入各类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所市场,包括取得交易所会员资格和构建多时区服务网络,其次需要金融机构具有专业的国际商品交易和产品开发团队,最后需要相对强大的资本实力,为多元化的大宗商品业务提供支持。
为把握上述机遇,香港金融机构要加快构建并稳步提高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业务竞争力。中银国际是首家取得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全球最大商品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全球最大金属交易所)和洲际交易所(ICE,全球最大的交易所集团之一)等国际主要商品交易所清算会员资格的中国金融机构,未来我们将继续为中国大宗商品的国际化建设添砖加瓦,为保障中国大宗商品稳定和安全的供应保驾护航。
▍协助中国企业打造绿色的“走出去”国际形象,绿色金融产品将为香港金融带来业务新空间
生态环境保护与坚守社会责任对全球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过去五年,国际绿色金融发展较快,中国是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绿色金融业务也已经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布局重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投融资业务发展迅速。
但当前中国的绿色债券大多限于国内发行,尚未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海量资源,主要限制因素在于和国际绿色金融标准衔接不畅。在最近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支持香港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这其中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同时连通境内与境外的独特优势,因此未来绿色金融产品的发行、交易、认证、评估等环节也将为香港金融带来业务新空间。
▍内地金融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扩大香港金融企业市场空间
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中国将继续加快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开放是一个重要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的联合公告近期正式发布,不仅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进一步深化,更对扩大内地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促进境内外金融资源有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将为进一步拓宽内地和国际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渠道提供探索经验。
在跨境理财通之前,内地和国际投资者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为重要平台,通过“沪深港通”、“债券通”和基金互认参与对方金融市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后,区域内居民个人参与对方资管市场的渠道更加便捷,可供选择的资管产品也将更加丰富。
以跨境理财通为重要契机,将有助于完善粤港澳三方在开户、清算、监管协同和纠纷处理等领域的合作安排,优化三地金融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便利三地金融业务往来,进而为后续扩大其它金融领域的合作提供路径参考。跨境理财通的资金汇划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资金兑换环节在离岸市场完成,将有助于扩大离岸人民币资金池,丰富海外投资者可选择的人民币投资标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
跨境理财通的运行以商业银行为主要渠道。跨境理财通需要三地投资者同时拥有境内和境外的银行账户,具有跨境零售服务优势和三地金融产品与业务协同经验的国际化商业银行将脱颖而出。同时,新增的理财产品投资需求将带动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资本市场机构的业务发展。双方金融机构要想抓住跨境理财通带来的新增长点,就需要加快相关业务部署,提高产品开发和管理能力,完善配套的金融基础设施,熟悉对方市场的投资偏好和交易语言。其中,预计能够熟悉三地金融市场交易和监管规则,充分配置跨境金融服务和销售网络,并了解三地投资者差异化需求的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抓住跨境理财通带来的历史机遇,香港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优势。香港金融机构应积极把握跨境理财通带来的业务新机遇,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好的参与对方市场的投资渠道,从而拓宽自身市场空间。
总之,国内国际双循环将为跨境金融服务带来发展新机遇,跨境金融也将为双循环顺畅运转提供“润滑剂”和“助推器”,能够深度挖掘境内外客户群体需求,拥有全球综合服务能力的跨境金融平台的竞争优势将有望进一步凸显。香港金融机构可借助在国内国际双资本市场积累的丰富经验、业务基础和资源优势,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也从中赢得自身的大发展。